昨天一位好久不聯系的朋友微信我。
“我去某某基金了,現在開始看消費出海,成長期和成熟期項目為主,以后有好項目多多交流?!?/span>
隨即遞來一張名片,赫然寫道:某某基金董事。這是升職加薪,走上人生巔峰了呀!
記得去年同期,這位仁兄還特意找我吃飯。彼時還是某一線VC投資人的他,在飯桌上揮斥方裘,給我描繪了巨大的農業(yè)藍圖。
什么十四五規(guī)劃、一號文件、鄉(xiāng)村振興計劃、科技部農業(yè)部的紅頭文件,但凡國家支持農業(yè)的宏觀政策,大哥恨不得能倒背如流。
總之就是一個中心思想:農業(yè)廣闊天地大有可為,每一塊土疙瘩都是金坷垃。
于是我問他,準備創(chuàng)業(yè)做點啥。大哥說,他堅定看好中國農業(yè)的變革期機會,認為數字化與智能化是我們彎道超車的必經之路。
鑒于國內土地資源分布不合理,丘陵地區(qū)大規(guī)模機械化不現實,便想基于物聯網和人工智能,做一款劃時代的產品。
我翻了三個白眼,“VC味兒太重,說人話。”
“我準備做丘陵地區(qū)的采摘機器人。”
本著記者的探索精神,我challenge他,“農機圈子什么牛鬼蛇神都有。你的產品設計來源是啥,怎么驗證,生產怎么安排,客戶是誰,怎么拿補貼,都想好了么?”
大哥有點不耐煩,“產品好才是硬道理,你再看我們幾個合伙人,都是大廠和行業(yè)老炮兒,絕對沒問題?!?/span>
于是這位朋友就風風火火奔往一線了。
臨近春節(jié),他突然給我發(fā)了一個產品的樣機視頻。立春剛過完,我又刷到一波他項目的融資PR稿,當時朋友圈里的VC氣氛組自然狠狠點了一波贊。
我好奇問他啥情況,咋又回機構了,原來的機器人不做了?
大哥直接發(fā)了段語音過來:“農業(yè)太TM坑了,大環(huán)境不行,這行業(yè)真帶不動?!?/span>
其實不是行業(yè)不行,而是產業(yè)離使用者太遠。
我朋友老家在浙西南,那里種茶種筍子都在山上,但成片的丘陵很難上機械,農忙時還是要靠人工。
這兩年,年輕人外出打工,再加上疫情把人都封在家里,人工成本越來越高。下個月就要收冬筍了,雇一個采摘好手,一天差不多要5、600塊。
說實話,大哥的小機器人確實有用武之地,而且也經過了驗證,至少能節(jié)省三分之一的人工成本。
不過最大的問題是,農戶不買單。
雖然當下各類合作社層出不窮,但家里就只有幾畝地的散戶人數仍不少。對他們而言,所有的生產成本都要將自己和家人的體力、時間排除在外。
農機具作為生產資料,在農忙時有用,農閑時就是一個鐵疙瘩。而五花八門的農機具好多又價格不菲,想要讓散戶把投入和回本的賬算明白,需要非常大的教育成本。
之前看過一個農業(yè)機器人項目,整體技術方案很優(yōu)秀,落地場景也選得很好。用戶訪談結束后,我去小賣部買水,看見剛剛訪談的農戶和幾個朋友在聊天。我順勢問其中一個大叔,會不會買這個產品。
他說:“你讓我先花十萬買個機器,五年之后回本,我老漢還不知道能不能活五年哩!”
我另一個朋友老王,科研出身,潛心好幾年做了一款生物農藥,無毒環(huán)保無農殘,一瓶更比六瓶強。
夏天時,他來北京找我吃飯,說產品賣不出去,公司現金流快斷了。
我大吃一驚,他們產品質量還算不錯。
他苦笑,原來是各個農藥廠早把地盤圈完了,經銷商和農技站穿一條褲子,一吹牛一送雞蛋一賒賬,他的產品根本送不到農戶手里。
有一次在江蘇,他組織農戶,費了半天口舌宣傳他們的產品如何安全環(huán)保,如何節(jié)約成本,結果下面一個農戶問他,撒一瓶多久能殺死蟲子?
他說,五天全部殺干凈,別看我這個農藥貴,你用我一瓶撒下去和化學農藥五六瓶撒下去,殺蟲效果是一樣的,還沒有農殘。
你猜農戶跟他說了啥?
“人家的農藥撒下去第二天蟲子就殺死了,用你的農藥蟲子還要再吃三天莊稼?!?/span>
老巫是山東某農機大廠華中區(qū)的銷售負責人,剛畢業(yè)就在這家企業(yè),一步步從小銷售做到區(qū)域二把手,很是勵志。
春節(jié)給他拜年,他向我吐槽,他們區(qū)去年銷售額22個億,但今年卻沒發(fā)年終獎。
按理說這保底也有一個億利潤了。老巫解釋道,集團下命令,得先把代理商的應收款要回來,錢要回來多少,年終獎就提多少。
末了還補一句:“農機這個圈子,情況太復雜了?!?/span>
農戶與合作社無法直接接觸主機廠,靠的都是當地的經銷商。再加上各大廠的產品參數差不了太多,賣誰家貨其實都是地頭蛇說了算。在渠道為王的時代,主機廠先鋪貨后收錢也是無奈之舉。
東方紅一拖上半年66億收入,應收賬款將近六分之一;之前沃得農機最新的申報數據,2021年上半年應收款占總收入的25%,主機廠被經銷商拿捏可見一斑。
農機行業(yè)還有一個繞不開的話題:農機購置補貼。
今年中央農機購置補貼是212億,再加上各地的補貼,少說300億總是有的,這么大一個蛋糕,誰不眼饞?
這也就形成了農機圈的“八仙過?!?,先有虛開發(fā)票騙補,后有跟無業(yè)農民串通騙補,再到一個設備分開發(fā)票拿兩次補貼。招數絕對是神仙打架,層出不窮。
老張在汽車Tier 1做了好些年,發(fā)現在農機上應用車載智能設備是個大機會,于是躬身入局。上半年開始融資,很快拿了幾個TS,但做過盡調之后都涼涼了。
老張大為不解,一個VC合伙人跟他說了實情:“我們發(fā)現你賣一臺農機分開發(fā)票,一張機器、一張智能設備,我們害怕你騙補?!?/span>
老張是典型的山東大哥,和他吃飯你不吹一瓶白酒,他都覺得沒把你招待好。
今年夏天我去山東,他喝得都站不起來了,突然紅著眼睛和我說:
“我不這么開票車賣不出去啊!”
老顧的祖孫三代都是農業(yè)科學家,CCTV17里經常出鏡的專家大佬,有一半都是看著他長大的。
把兒子也送上農大后,他終于下定決心:創(chuàng)業(yè)賺錢。
老顧的想法很簡單,我們家三代都是研究怎么種好地的,把這些科學知識做成算法,再加上智能硬件,指導種植就好了嘛!況且國外那么多成熟案例了,這生意穩(wěn)賺不虧。
想得很好,但第一步就犯了難:上哪兒招程序員?
如果要完善種植方案,得天天去地里蹲著,可面了一波又一波的大廠程序員,他們一聽要去地里,都婉拒了老顧。
“顧老師您的情懷我非常認同,就是和我的理想工作不太匹配?!?/span>
最終又是刷臉又是畫大餅,可算拉來了幾個程序員。大家說干就干,沒多久數據庫搭起來了。又經過兩年積累,種植模型做出來,配套硬件也生產出來了。
但正式銷售時卻犯了難:硬件便宜,農戶愿意買,但卻沒人給付費。
老顧作了一番調研,農戶的反饋是:“我種了這么多年的地,經驗不比你少,你教我種地還讓我掏錢,沒門!”
彼時于和偉的《一出好戲》里蹦迪梗正火熱,B站的UP主們都把新三國里的劉備和蹦迪這段剪在一起,視頻第一句就是:
“我打了一輩子的仗,就不能享受享受嗎?”
正值十九大提出鄉(xiāng)村振興戰(zhàn)略,各地農業(yè)口一下子富得流油。政府正愁錢要花在哪兒,這時老顧出現了。
他一天要接待好幾撥政府的考察團,數字化、精準農業(yè)、無人農場,一通講解下來,各地領導紛紛點頭。就這樣,老顧搭上了政策的東風。
熟悉政府工程的都知道,政府項目甲方可靠、付費能力強、產品沒問題不會找茬,唯一的缺點就是財政撥款周期長,一般都是到了年底統(tǒng)一結算。
于是老顧的公司上半年集中干活,下半年躺平等著收錢,一年也有幾個億的收入,再開拓一些B端客戶,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。
去年年底,老顧正坐在老板椅上看報表,心里盤算著家里的小比亞迪終于能換掉了。然后接到了一個千萬級項目的甲方電話:
“顧總,今年我們縣財政有點困難,咱們的項目晚一點撥款?!?/span>
后面的故事很雷同,各個項目的負責人跑了一圈政府,得到幾乎同樣的答復。也有小額款項回來了一些,不過并不能支撐老顧為今年盛會獻禮、大干特干的美好愿景。
春節(jié)之后,老顧不得不親自去要回款,到某政府后,門衛(wèi)大爺一看又是個老板來了,問道:“你是來要工程款的嗎?在這個本上登記一下,后面有人跟你聯系。領導都不在呀,下去抗疫了?!?/span>
老顧的比亞迪終究是沒換成。
前幾天在一個會上碰見他,結束之后捎我去地鐵站。我問他最近業(yè)務怎么樣了,錢收回來沒,老顧抽了一口煙:
“做農業(yè)可以靠天吃飯,就是不能指著政府吃飯?!?/span>
煙霧灌滿了整個駕駛室。我把車窗打開,九月的北京,晚上有一點點涼。